在中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诈骗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其处罚力度与诈骗金额的大小密切相关。对于诈骗金额达到一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案件,尤其是当金额达到一万七千元时,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将会受到较为严厉的刑事处罚。
诈骗罪的基本定义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在司法实践中,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包括:行为人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实施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欺骗行为;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行为人因此取得财产并造成被害人损失。

诈骗金额的法律意义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下、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这意味着,诈骗金额达到一万七千元,已经超过了“数额较大”的标准,属于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范畴。
判罚依据
对于诈骗金额达到一万七千元的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因此,对于涉案金额为一万七千元的诈骗案,被告人可能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的处罚。
量刑考虑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在具体量刑时,法院还会综合考虑被告人的主观恶性、是否主动退赔、是否有自首立功等情节。如果被告人能够积极赔偿被害人的损失,或有自首、立功等法定从轻、减轻处罚的情节,那么在量刑时可能会得到一定的宽宥。
结论
诈骗一万七千元的行为在我国法律中被视为“数额较大”,依法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面对此类案件,司法机关将依照法律规定,结合具体案情,依法作出公正判决。同时,这也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增强法律意识,合法合规地处理事务,避免因一时贪念而触犯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