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上海申拓(苏州)律师事务所官方网站,您身边的法律顾问!
400-0512-708
律所新闻
以专业视角,应对各种复杂需求 业务电话:400-0512-708

哪些情况下定为合同诈骗罪?

来源:苏州申拓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4-12-22 阅览:682
内容简述:合同诈骗罪是指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第224条的规定,以下几种情况可被认定为合同诈骗罪: 一、虚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行为人没有实际的经营场所或不具备相应的履约能力,却虚构单位名称或冒用他人名

合同诈骗罪是指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第224条的规定,以下几种情况可被认定为合同诈骗罪:

一、虚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

行为人没有实际的经营场所或不具备相应的履约能力,却虚构单位名称或冒用他人名义与对方签订合同,以此来获取对方的信任并实施诈骗。

哪些情况下定为合同诈骗罪?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

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使用伪造、变造或已失效的票据,或是提供虚假的产权证明作为担保,以此来诱骗对方签订合同,进而达到非法占有目的。

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

行为人明知自己没有实际履行合同的能力,却通过履行小额合同或部分合同的方式,制造出能够履行合同的假象,以此来诱使对方继续签订更大金额的合同,最终达到诈骗的目的。

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

行为人在收到对方支付的货款、预付款或是提供的担保财产之后,采取逃跑、隐藏等方式,拒绝履行合同义务,从而非法占有对方的财物。

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

除了上述几种情形外,还包括利用其他各种手段,如虚假宣传、夸大履约能力等,来诱骗对方签订合同,并在合同履行过程中非法占有对方财物的行为。

合同诈骗罪的社会危害性

合同诈骗罪不仅侵犯了公民个人的财产权益,而且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损害了社会信用体系,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对于此类犯罪行为,法律给予了严厉的惩处,旨在保护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交易秩序。

结论

面对合同诈骗,一方面需要加强法律意识,提高识别和防范诈骗的能力;另一方面,司法机关应加大打击力度,对涉嫌合同诈骗的行为进行严格查处,以震慑潜在的犯罪分子,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本文简要分析了合同诈骗罪的主要构成要件及其社会危害性,旨在增强公众对此类犯罪的认识和警惕,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安全、诚信的商业环境。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由网上摘抄,如若侵权请通过投诉通道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
看完还有疑惑?律师在线为您解答!
在线咨询
给我们留言